王夢恕院士是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共産黨黨員,第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2018年9月20日,他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王夢恕院士從事鐵路工程科技事情半個世紀,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理論研究、科學試驗、開發新技術、新要领、新工藝以及指導設計、施工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取得了豐碩的结果,對促進我國隧道建設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王夢恕院士總結多年事情經驗,寫成《地下工程淺埋暗挖技術通論》,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論述地下工程淺埋暗挖法理論設計和技術施工的專著。王夢恕院士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2次;鐵道部科技進步特等獎1次,二等獎5次;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廣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等。曾獲“全國優秀科技事情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等多種榮譽稱號。1999年獲“第四屆詹天佑大獎”和國家人事部“傑出專業技術人才”一等功。王夢恕院士長期潛心育人,將畢生研究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培養出了百余名品學兼優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爲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設輸送了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
王夢恕院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奮鬥的一生,爲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的一生。他學識淵博,高屋建瓴;他崇尚科學,追求真理;他立德樹人,無私奉獻;他常懷家國,心系天下。王夢恕院士一生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爲焦点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他將畢生的精力和聰明才智全部貢獻給了祖國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事業,爲國家交通事業特別是鐵路事業快速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逝世,使我們黨和國家失去了一位優秀的黨員、卓越的科學家,是我國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巨大損失!爲學習宣傳王夢恕院士先進事迹,弘揚優秀師德師風,引導和激勵全院共産黨員和師生員工爭做新時代的奮鬥者,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黨委決定,在全院廣泛開展向王夢恕院士學習活動。
向王夢恕院士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王夢恕在60余年的事情中,始終堅定不移地探索真理,開拓創新。他首創了都市地鐵淺埋暗挖修建要领,爲我國地鐵大規模快速發展奠基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首次在國內引進並實踐了新奧法隧道施工技術,一舉結束了我國不能修建10公裏以上長大隧道的曆史;倡導修建了廈門翔安海底隧道等諸多水下工程,開創了我國海底隧道修建的先河;研究開發了複雜地質隧道修建技術,是我國高速鐵路、重載鐵路建設的先行者;爲我國盾構研究及國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我國地鐵盾構技術與長大山嶺隧道TBM技術的發展。從我國第一條地下鐵道北京地鐵到主持設計制造了我國第一台直徑7.3米的大型機械化壓縮混凝土盾構,從當時舉世矚目的大瑤山隧道到先後攻克了7項配套技術、14個技術難關的大秦線軍都山隧道,從首開先河用暗挖法修北京地鐵區間複線到複興門至西單區間大跨度車站試驗段工程都留下了王夢恕院士濃墨重彩的一筆。正如他自己所說:“隧道是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只停留在理論研究、計算分析的層面,是無法從基础上解決和改變實際問題的,必須有高層次的人才深入到第一線去,才气結合實際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實現重大突破。”也正是長年累月在一線的千錘百煉,使其成爲了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傑出的科學家。
向王夢恕院士學習,就是要學習他立德樹人、無私奉獻的精神。作爲一位高校教師,王夢恕承袭交大“知行”校訓,對學生提出了“第一是品德,第二是能力,第三是理論”這三個基本要求,強調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爲了使學生們成爲具有全球視野的科學家,王夢恕經常會將自己在全國乃至一些國際會議上了解到的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和施工方案帶回來,講給學生們聽。他要讓學生們始終站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具有廣闊的學術視野。王夢恕院士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亦是學生們罗致的營養之一。廈門翔安海底隧道第一次穿越海底風化槽時,隧道上部爲30多米深的海水,開挖面的地質條件較差,滲水量不斷加大,已出現失穩征兆。如果不接纳果斷有效的處理措施,很有可能發生突水、突泥事故,輕則造成重大財産損失,重則導致整個隧道報廢。已經70多歲的王夢恕從飛機場直接趕到隧道開挖面進行現場指導,在狹窄的臨時鋼梯上攀爬而上,結合現場的實際狀況,很快提出了施工方案息争決這一技術難題的措施,使工程順利通過了風化深槽的嚴重危險地段。當該項工程舉行通車慶典時,他卻奔走在其他有問題需要解決的工程現場,並未出席。王夢恕院士堅持潛心育人,將畢生研究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培養出了百余名品學兼優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爲我國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設輸送了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師”。
向王夢恕院士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常懷家國、心系天下的精神。王梦恕院士一生历经了无数次人生抉择,“祖国急需的,就是对老黎民有利益的”,他把庞大的人生选择用简朴的“国家需要”作为权衡尺度。王梦恕在唐山铁道学校最开始学习的是桥梁专业,一次在前往成昆铁路线考察实习时,遇到了隧道施工大塌方。看到其时的事故现场,王梦恕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施工设备和技术太落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又少,“能不能以后隧道施工不死人,能不能有更好的施工筹谋” ,正是一种“责任的需要、国家的需要”让他主动申请将专业改为隧道专业,并担任隧道班班长。面对工程,他的理念是:做工程,就是要给子孙子女留下遗产,不要留下遗憾和灾难。面对非议,王梦恕的态度是一不辩解、二不惧怕,该发声时就发声,“敢说真话、敢担卖力任”是王梦恕院士最鲜明的品质。在20年全国人大代表、10年全国政协委员生涯中,王梦恕无时无刻不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间,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许多针砭时弊、紧系民生的重要建议和提案,一些提案还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批示。“有些人是利益主义者,有些人是上面定了就做吧。但我觉得应该坚持真理,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益,我一定要说。”王梦恕把自己的这种执拗归结为坚守与继续。他是一个有责任的中国工程师。
王夢恕院士常懷家國責任、一生探索真理,不僅留下了一個個百年工程,更爲交大師生樹立了一座精神豐碑。他的精神,必將不斷激勵學院師生牢記時代重托、矢志科研報國,在他曾經探索、戰鬥過的各個領域,努力取得新的成績、做出新的貢獻。
學院師生要把學習王夢恕院士先進事迹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作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和教師思想政治事情、師德師風建設事情的重要內容,認真組織開展向王夢恕院士學習活動。
一是結合學院黨委收集整理的王夢恕院士先進事迹的文字质料、視頻质料,通過講黨課、身邊人講身邊事,認真深入地學好王夢恕院士的先進事迹,努力增強黨員意識和黨性修養,努力提高精神境界和自身素質,堅定“四個自信”,勇于擔當作爲,踐行基础宗旨,堅守道德情操。
二是結合《土木建築工程學院2018年“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學習實踐活動方案》,學習《北京交通大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施辦法(試行)》、《北京交通大學師德“一票否決”實施細則(試行)》等文件,掌握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的內涵,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三是結合當前推動學校和學院事業革新發展的任務要求和個人思想、事情實際,通過專題討論、座談交流等形式談感想、談體會,引領帶動全院廣大師生強化政治擔當、曆史擔當、責任擔當,攻堅克難、奮發有爲,踐行初心、勇擔重任,爲實現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院的目標而配合奮鬥!
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黨委
2018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