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院士】姚海波來稿:懷念恩師王夢恕院士
發布時間:2019-09-10 閱讀次數:6395次

懷念恩師王夢恕院士


    岁月如织,转眼恩师离开我们已半年有余。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不历历在目,他的谆谆教诲仍是言犹在耳、历久弥新。

人說,偉大的成就後面,一定有偉大的人格。這話放在王院士身上最是貼切不過了。

    记得博士结业不久,在成都接了一个瓦斯隧道灾害防控项目,由于是第一次做瓦斯隧道,没有经验,便跟王院士电话请教。其时院士正在忙于开会,说让我等等。我想,院士这么忙,也许会忘了,不给我打电话了。结果不到10分钟,电话来了。在电话里,院士详细地解说了瓦斯隧道的灾害特点,超前探测要领、掌子面宁静厚度以及施工要领。申饬我一定要注意宁静。

    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虽然已往了整整十年时间,但影象犹新。那时院士71岁,身体很好,正处于事业巅峰时期,其时也正是我国隧道事业大生长的时期,他全国各地四处跑,忙得不行开交,但他仍把门生的需求当做自己的义务,有求必应,结业了还要为他们的生长、生长铺路、搭桥。

    2017年院士病重在济南住院期间,门生们轮流照顾他。记得那晚轮到我去伺候他老人家,我为他榨了满满一杯橙汁,王磊老师说他喝不了那么多。我端给他时说,王老师,您能喝几多就喝几多,喝不了就剩下。但出乎我的意料,院士接过杯子,一边喝一边说,“喝不了也得喝,不喝就是对人不尊重。”你能相信这是出自一位因患病而坐在轮椅上的耄耋老人之口?出自一位上自国家主席下至平民黎民都敬仰的工程院院士之口吗?这就是我的导师——中国隧道第一人,王梦恕院士。在患病体弱,意识时而还不清醒的情况下,依然重礼重德,德字为先,已是深入他的骨髓的。

    如今,院士已驾鹤西去,然而,他的风骨犹在,精神长存!他身后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将永远滋养所有受他教诲的人们!

 

姚海波 

2019年金秋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