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如山 大智无形
——深切緬懷恩師王夢恕院士
2005級博士研究生 陈建勋
王梦恕先生是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也是我的博士指导老师。他于 1995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四任全國人大代表,兩任全國政協委員,被譽爲“中國高鐵之父”。“胸懷天下濟蒼生,志在穿越永攀登”是對先生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先生由于長年馬不停蹄奔忙于隧道工程施工現場和參加學術會議,積勞成疾,于 2018 年 9 月 20 日駕鶴西去。對于先生的離去,我心中的悲痛難以言表,至今不敢相信這個事實。現在每每遇到專業方面的困惑和生活中的難題,就想像以往一樣求教于先生,拿起電話,才倏然醒悟,先生真得離我們而去了。面對這樣一位偉大的導師和工程界泰鬥,我思緒萬千,與先生相處時的一幅幅畫面、一幕幕場景,都那麽清晰地浮現在眼前,萦繞心頭,讓我久久無法平靜,頓然感应先生如山,不知從何說起。這些天又一次瞻讀了《王夢恕傳》,先生坎坷的成長门路,艱難的奮鬥曆程和輝煌業績,讓我的心靈又一次获得洗禮和升華。
偉大的背後是苦難
先生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苦难中渡过的。他的祖父曾追随孙中山南征北伐,父亲凭借曾学习法文的优势考录到陇海铁路任职,母亲贤惠善良。王家以“以德做人,以德立世,以德服人”爲家訓。在列強入侵、軍閥混戰、山河破碎之際,王家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爲了幾元錢的學費到鄰居家挨門挨戶地借錢,二姐因疾無錢醫治而夭折......茹苦,堅定地供養先生上學讀書。先生也不負衆望,發憤讀書,從小學到研究生,一路披荊斬棘,成績優異,爲先生從事學術研究和工程實踐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更爲可貴的是,苦難的生活讓先生明白了世間的冷暖人情,造就了先生堅韌不拔的毅力、仗義執言的秉性、思想獨立和精神自由的個性。先生经常教導我們,要體恤社會大衆的痛苦。他自己在路上遇見上訪或申冤的人,總是要了解一下情況,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我們隨先生到工地現場考察時, 他對一線工人問寒問暖,詢問他們的收入,關心他們的生活,遇到不及時支付農民工工資的工程項目,對業主或項目負責人總是绝不留情,提出嚴厲批評。先生說:“我深深地谢谢著生活,谢谢著她賜予我的苦難與幸福、挫折與乐成、痛苦與迷惘。是生活鑄就了我不斷奮鬥、不斷追求的個性,是生活教會了我:要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乐成的路上淚几多
先生于1965年從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先後在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局、成都鐵路局峨眉內燃機務段、成都鐵路局科研所、“4501 工程”指揮部、鐵道部隧道工程局科研所、北方交通大學(現北京交通大學)等單位,從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科研與工程實踐事情。他的經曆中有许多“開創”和“首次”:引進並創新了新奧法隧道施工技術,並在大瑤山鐵路隧道工程中乐成應用,進而形成了我國鐵路隧道噴錨構築法,突破了我國隧道制作技術瓶頸,在隧道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創立了都市地鐵淺埋暗挖施工要领,改變了地鐵隧道修建必須從地面“開膛破肚”的施工現狀,有效地保護了建(構)築物的宁静,促進了都市地鐵建設快速發展;在水下隧道建設方面,建设了隧道最小頂板厚度及水壓力設計值確定要领,提出了水下隧道防排水體系以及施工關鍵技術,爲我國首座海底隧道的修建提供了技術支撐;提出了“TBM+ 鑽爆法”的隧道施工新模式,建设了配套施工技術,開發了我國第一台直徑 7.3m 的壓縮混凝土盾構機,促進了盾構機的國産化;針對我國地質及環境的複雜性,提出了隧道與地下工程建設理念和基本原則。先生的學術思想和科研貢獻,對學科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爲推動我國隧道與地下工程科技發展做出了重大的曆史性貢獻。
先生一年 365 天有 200 多天始终坚守在施工第一线开展研究事情,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和工人们一起创新隧道施事情业工法,在他的心中祖国重于一切、事业高于一切! 他的结果是用汗水和心血拼搏而來的! 先生經常教導我們:隧道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科研人員必須到施工現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坐在辦公室閉門造車是不會取得高水平结果的。纵然年事漸高,他還是堅持深入工地一線,到隧道掌子面爬上爬下,觀察圍岩和支護情況。2002 年,先生到青藏鐵路風火山隧道(軌面海拔高度達 4 905 m)檢查事情。按慣例所有來項目部檢查事情的領導,只部署不超過5 min的時間給職工們講話,不過各人都知道先生耿直的性格,只給他部署5 min是要挨罵的,考慮到高原缺氧,決定請他作半個小時的報告。他不顧身體安危,邊吸著氧氣邊作報告,竟一口氣講了一個半小時,贏得了台下陣陣雷鳴般的掌聲。他總是這樣忘我地事情。先生說:“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必須敢于犧牲自己的一切,才气登上科學的頂峰! 我正是沿著前輩們的足迹,站在他們寬厚而高聳的肩膀上跋涉、攀登、拼搏著。”
教書育人嘔心瀝血
先生一生共培养了 95名博士和博士後,他對學生的要求是:第一要有德,要有憂國憂民的責任感;第二要有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要理論聯系實際,要到生産第一線解決難題,能力的訓練很是重要,要學會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抓住要領,一舉乐成;第三要有聯相助戰的團隊精神,要淡泊名利,只有這樣才气幹出一番事業。爲了使學生們成爲具有全球視野的專家,他通常會將自己在全國乃至一些國際會議上所了解到的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和施工方案帶回來,親自講給學生們聽。他要讓學生們始終站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具有廣闊且精深的學術視野;他要學生們有更寬廣的思路、更博大的胸懷和更高遠的志向;他要讓學生們了解世界重點工程的規劃、施工方案和技術難題的解決途徑,包罗隧道及地下工程領域的新理論、新要领、新技术、新设备与新动态。先生体贴和呵护每一位学生的事情和生活,对学生总是有求必应, 有问必答,不厌其烦。我从 2005年開始從事黃土隧道支護理論與技術方面的研究事情,先後完成 7 項相關課題。先生特意叮囑我:我國是世界上黃土漫衍面積最大的國家,主要漫衍在多山的西部地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定要修建大量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黃土隧道;黃土具有與岩石差异的典型工程特性,不能簡單套用岩石隧道的修築技術,你要沈下心來,做好黃土隧道的研究事情。先生幾乎參加了所有 7 項課題的立項申報、中期结果檢查以及结果鑒定事情。他特別重視現場試驗事情:2006年 9月,先生和譚忠盛教授特意趕到陝北吳堡至子洲高速公路黃土隧道施工現場,考察我們首次開展的黃土隧道 30m打設系統錨杆和 30m不打設系統錨杆的現場對比試驗,在隧道施工現場仔細詢問了各種測試元件的埋設情況,詳細检察了數據收罗和數據處理情況,認真審查了我們的試驗結果,才對我們的試驗事情体现認可。就這樣,在先生的指導下,我們完成的《黃土隧道支護理論與設計施工關鍵技術》項目结果獲得了2018年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目前我正在主持編寫交通運輸部行業標准《黃土公路隧道技術規範》。2014 年我申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時,先生多次對我寫的申報書內容逐字逐句進行修改,特別是我做完答辯 PPT,先生要我到廣西北海去給他彙報。我感应很奇怪,向別人打聽了一下,原來先生和師母在北海休假。我想先生長年在施工現場奔忙,難得陪師母休息幾天,不忍影響他們休假,就打電話給先生說等他回到北京後再向他彙報。先生嚴厲地批評了我:“事情重要還是休息重要?你明天到北海,明天下午我在住的地方等你來。”我第 2 天中午到北海,先生讓師母自己出去轉,他整個下午都在指導我修改 PPT,改完 PPT,我們在樓下的小飯館簡單吃了晚飯,他看著我坐上了去火車站的出租車,浅笑說:“祝你乐成!”現在追念起這一幕情景,我頓筆不能自制,忍不住淚流滿面。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偉大而平凡的人!當然我最終也順利入選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先生指導我完成的申報書和答辯 PPT 也成了後來許多申請者參考的樣板。
行文至此,我放下纸笔,想起《史记》中的一句话:“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憧憬之”,以表達我對先生的懷念和敬意。
2019 年 9 月 16 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