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院士】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簡煉:憶良師益友施仲衡院士
發布時間:2024-12-29 閱讀次數:558次

    施仲衡院士是我的恩師益友。在他的精心指導下,深圳地鐵(以下簡稱深鐵)敢爲人先,主導創新了信息化裝備,節省了投資。同時,充实利用地鐵用地,大規模高強度立體進行綜合體物業開發,實現了增收。通過增收節資,使深鐵躍居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産業發展典範之一。爲此,施院士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此,講一些施院士與我鮮人知的往事,緬懷其豐功偉績,以寄托我的緬懷之情。

事件1:施院士爲推廣深鐵裝備國産化和創新經驗殚精竭慮

    從1998年10月伊始,在深鐵經常能夠看到施院士身影,作爲地鐵權威專家爲我們主持著各種評審,給予技術指導。2006年3月的一天,施院士來到深鐵主持一個技術方案評審會,會後,我去他住處進行了長談,彙報了深鐵裝備國産化和自主創新實現了70%的國産化率,特別詳細報告了首用信息化技術創新的裝備系統創造了地鐵裝備在運營中“三高、兩低、一多”的特殊表現:即信息化、宁静和可靠性水平高,投資和運營維護費用低,節能多。

    ·信息化技術水平高:自主創新了智能收費治理系統(AFC)、綜合監控系統、搭客咨詢系統、通訊系統、感溫光纖系統、氣體滅火系統、空調通風和電扶梯的變頻節能控制系統、資産治理系統、智能司機培訓系統等,並榮獲多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深鐵主導自主創新的信息化成套裝備系統于2004年12月28日面世,遵循摩爾定律,越晚誕生越先進。

    ·宁静控制水平高:綜合監控系統集成火災預警、隧道感溫光纖和氣體滅火功效,全面覆蓋車站、隧道、設備房等,能在數秒內完成從火災報警到系統自動處置,首次借助信息化技術制止了火災煙霧導致的群死群傷危害。

    ·运营可靠性高:列车运行正点率年均保持在 99.9%以上。

    ·装备投资最低:深铁一期车辆和机电设备每公里平均建设投资1.38亿元,相比进口节省1.7 亿元。

    ·裝備維護費用低:裝備故障率低,維修量少,備品備件多爲國産,且國産軟件升級免費。

    ·节能最多:深铁率先在 220 台电扶梯应用全变频控制技术,节能10-30%;在空和谐风机系统创新应用变频控制技术,节电 60-70%。

    施院士聽完彙報後講道:你主導深鐵裝備國産化和自主創新做得很是好,創新應用信息化技術是特色。而且,國産化和自主創新的裝備已經運營一年多了,可靠性获得了運營檢驗,已證明是乐成的。你最好寫一本書,提煉深鐵一期工程裝備系統創新的經驗。

    我欣然接受了提议,主导与铁道科學研究院的专家们一起编著了《地铁智能化妆备的研究和实践》一书,2007年由中国铁道出书社出书。施院士为该书作序,并认为该书偏理论,建议对装备系统的创新做法,再写一些文章发表在《都市快轨交通》,方便各人借鉴。我先后写了数篇文章,经施院士亲自指导、修改和把关后,刊登在《都市轨道交通》上。例如《生长绿色新交通体系初探》《深圳地铁装备系统的国产化创新》《地铁一期工程创新节能技术》《用户主导地铁节能技术的创新实践和综合效果》《地铁装备创新与重大创装备创新的理论研究》《用户主导创新成就深圳地铁装备和运营服务国际领先》《中低速磁悬浮交通的宁静性和可靠性分析》《中低速磁浮技术技术引领绿色交通》等。

    在施院士的鼎力大举宣传下,深铁装备国产化和自主创新引起了上层的高度重视。2008年5月6日,人民日报受批示派资深记者采访深圳地铁团体,我接待并介绍相关做法与经验,采访内容于2008年5月12日发表,标题 “深圳地铁领跑国产化”。今后,《人民论坛》(2009年第27期)发表《深圳地铁创新模式探论》介绍深铁装备系统创新做法。2012年,施院士在北京交大组织工程院资深院士听取我关于深铁装备创新汇报,聚会会议肯定创新效果与做法。会后,施院士让我撰写文章发给新创刊的《都市轨道交通》,2013 年第二期发表《解决重大科技创新产物的应用和推广探讨》。

事件2:施院士助力深圳地鐵“軌道+物業”模式走向世界

    2023年8月4日,深圳商報報道:2022年,深圳地鐵案例被經濟相助與發展組織(英文縮寫:OECD)納入《G20/OECD政策工具:動員融資機制以加強經濟複蘇期間地域和都市基礎設施融資》報告。作爲唯一入選的中國方案,標志深圳地鐵的“軌道+物業”的發展模式具有了全球影響力,成爲世界學習的樣板。

    唯一被《G20/OECD政策工具》主動吸納的深鐵案例,是中國城軌交通國際領先的證明。然而,不爲人知的是,這件事的源頭與施院士有直接關系。

    事情从1998年11月说起, 我调入深铁仅一个月,主动组织设计单元做了将一期工程竹子林23公顷车辆段加上盖开发的方案,但因竹子林距离红树林自然掩护区近等原因流产。今后,我一直思考着如何突破地铁上盖和地下物业开发。

    深鐵經常邀請許多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爲我們進行技術把脈。因此,我有幸1998年底就結識了施院士,我感覺施院士很是和善可親,沒有大專家的架子,也很是樂意解答我這個地鐵新兵提出的任何問題,並且能夠給出應該努力的偏向,還中肯地給出具體指導意見和建議。從此,我經常向施院士討教地鐵上蓋物業和地下空間開發思考中遇到的問題,每次他都很是耐心地分析息争惑,特別是詳細講解了港鐵、東京地鐵的一些做法,也談了國內地鐵沒有持續下去的例子等。施仲衡院士說:“你能主動思考地鐵盈利發展是件大好事,值得肯定。但是,這件事做起來很是困難,涉及到方方面面,包罗固有思維、認知、規劃、投資、技術標准以及政策等。萬事皆有可能,事在人爲,不要被困難嚇倒,深圳是改開放的窗口,深鐵一期工程是一張白紙,是做大事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你有想法就可以大膽去嘗試,我會支持你。”他特別強調,必須有充实的思想准備,會遇到難以想象的各種阻力,但辦法總比困難多,總會有辦法克服困難。

    施院士建議我將實現地鐵盈利的想法寫成文章,在《地鐵與輕軌》上發表。我谢谢地接受了提議,2003年初寫了《完善都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市場化模式》首稿,曆時三個月時間,在施院士親自指導下,反複修改了3輪,施院士還征求了李京文院士的意見。李院士講,該文涉及地鐵價值鏈,有思想有創意。施院士將文章刊登在了他主辦的《地鐵于輕軌》2003年5月刊的頭版頭條。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6年,張曉莉出任了深鐵董事長,在找我了解情況時,我彙報了開發上蓋和地下空間的想法。她關注過香港地鐵物業開發情況,深鐵也要做上蓋物業。進而,她對領導班子重新分工,給我增加了分管世界至深圳機場1號線延長線的全面建設新任務。當時,只有該線上蓋開發的潛力最大。俗話說,機會是給有准備人的,張董給了我主導上蓋物業開發的機會,我深知機不行失失不再來,立即把相關工程開了天窗,千方百計爭取了三個月的窗口期。我讓設計方加班加點做了前海車輛段上蓋的地基地基設計方案,加進了前海車輛段地基施工標書文件中,中標單位開始了車輛段包罗上蓋物業的地基施工,就這樣爲140萬平米的上蓋物業開發打下了基礎。同時,還開啓了深鐵第一個車站上蓋物業(深大站)高強度開發的突破事情,我鬥膽提出了在深大站1萬平方紅線上建設40萬平方米的上蓋物開發方案,由于種種原因,最後,市規劃局首次破例批准了深大站10萬平方米的車站上蓋物業許可。

    我能夠抓住稍縱即逝的爲深鐵上蓋物業開發打基礎的曆史機遇,要特別谢谢施院士對我嘗試深鐵開發上蓋的想法的鼓勵、鼎力支持和指導,並以寫作的形式進行了事先的深度思考。否則,我不行能果敢決策。從我的角度認爲,施院士在深鐵“軌道+物業”起步時,發揮了第一軍師和畫龍點睛的關鍵引路作用。此後,在深鐵曆屆領導班子和員工的前仆後繼的努力下,在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曆時近20年艱苦奮鬥,不斷發揚光大,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地鐵上蓋物業,取得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贏得了2022年世界經濟相助與發展組織將深圳地鐵“軌道+物業”的案例納入了政策工具向全球發布,將“中國方案”推向了世界。

    需要特別說明:主導創新實踐是一種創造,寫成文章和書是在理論方面更高層次的創作,我寫的上述文章和書籍,是施院士的提議和親自修改文稿並把關,以及他的敬業精神給了我動力,才使我能堅持在繁忙的事情之余,用業余時間思考完成了寫作。由于我水平有限,文章获得了院士的指導和把關,因此,文章中凝聚著施院士的智慧和心血。所以,列出文章題目,以表達見文如見人的緬懷之情。

事件3:施院士支持深鐵中低速磁浮技術創新應用

    我負責深鐵三期8號線要創新應用自主創新的中低速磁浮技術,获得施院士鼎力支持。他首先說服了業界的絕大多數院士和專家接納深鐵首先創新應用中低速磁浮技術。雖然深鐵8號線沒能如願,但是,施院士親自邀請了七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參加評審會,對我主導研究的8號接纳中低速磁浮技術與輪軌技術的經濟技術比較等五項專題的評審,給予了肯定評價。這些專題研究结果和院士的評價意見,支持了北京磁浮S1線和長沙中低速磁浮線項目的決策。因此,施院士爲我國自主創新應用中低速磁浮技術立了頭功。

事件4:施院士推動深鐵5號線車型選型優化

    施院士采納了我的建議,在他主持的深鐵5號線开端設計評審時,將工可研中接纳B型車改成了A型車。目前,5號線是深鐵客流強度最大的一條線。這體現了施院士的遠見。

事件5:施院士探討地鐵靈活編組運營方案

    施院士與我探討了在地鐵岑岭時段接纳大編組6節或8節列車運營,平峰時段接纳小編組3節、2節或1節列車靈活編組運營的方案,以解決運營客流不足時的低效率問題。事後,施院士親自在許多公開會議上號召行業考慮上述方案,但遇到了巨大阻力,沒能實施。目前看,全國地鐵絕大部门運營線路,客流強度不足0.5,運營效率太低。如果響應了當時施院士的號召,就可以制止這種運營低效率的出現。

事件6:施院士指導深鐵院士事情站項目研究

    施院士作爲首個廣東省深圳市地鐵集團節能減排技術研發院士事情站的三位駐站院士之一,指導和參加了我主導的三個研究項目:3000伏供電、列車靈活編組運營、列車再生制動接纳,與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單位配合完成。

 

    作者簡介:簡煉,1959年1月出生,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