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悉施仲衡院士駕鶴西去,我不禁追念和他相處的日子,那一幕幕又在我眼前出現——
1954年7月底,我班按教學計劃在山東濟南千佛山下進行測量實習,當時施院士是唐山鐵道學院橋隧系助教,臨時抽調擔任我班測量實習的指導老師,而我是橋隧系52級團支書,所以經常在一起討論實習中的學習、宁静、生活等問題。測量實習的主要內容爲地形和鐵路曲線測量以及平差計算等。因爲施老師年齡和我們學生相差不大,且他也不是測量專業老師,所以我們師生之間相處很是融洽,真是教學相長。
6年之后我们再次相逢,其时施老师已从苏联留学回来,在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担任地下铁道方面的教学事情,我也被调到北京铁道学院铁道修建系从事与之相同的教学事情。那时他是有真材实学的“洋博士”,而我只是未见过地铁的“土包子”,所以经常到唐山向他请教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例如,如何编写本科生地下铁道结业设计指导书等,他总是无私地倾囊相助,给我极大资助,并送我一本他为本科生编写的地下铁道课本,使我也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北京地铁建设培养了一批主干(如:北京城建团体的王新杰、贺长俊等),这其中离不开施老师的教诲。
1965年,施老師被調到北京地鐵工程局擔任科研所所長,由于他從事的事情保密等級較高,不允許與局外人接觸,我們的聯系中斷了,直到1985年他擔任中國地鐵工程咨詢公司總工程師後才又聯系上,我也改稱他爲施總,之後我們就有了更多的交流和相助,我們之間似乎也從師生關系變爲朋友關系。我第一次在他直接領導下參加地鐵設計咨詢事情是1986年參加上海地鐵1號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評審事情,他是評審專家組副組長,我是PP电子組成員,評審事情曆時1周,共提出有關客流預測、車站設置和施工要领等方面10個問題,爲完善上海地鐵1號線建設起到較好的作用,爲我國地鐵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事情樹立了樣板。
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裏,我有幸在施總的直接領導下開展事情,旦夕相處,友情日深。那是1993年8月。施總受廣州地鐵公司領導的邀請和上海地鐵王振信總工程師、鐵道部通號院楊家齊總工程師組建廣州地鐵1號線开端設計監理部時,他邀請我擔任常駐監理部的PP电子組副組長,負責組織部內、外專家對PP电子部门的开端設計進行審查、提出書面的監理意見,經施總監審查簽字確認後,提交與監導設計單位按監理意見完善开端設計。在此期間有兩件事特別值得回憶:
其一,我參與了由施總牽頭負責、依照國際條款進行的區間隧道盾構施工的國際招標事情,當時有日本、德國等6個國家9個聯營體參加投標,共有包罗監理部的專家在內的國內外十余位評標專家和地鐵公司盾構處的領導集中在廣州進行評標事情,主要是審閱各投標單位用英文撰寫的投標資料,包罗商務部门、技術部门和報價。我和鐵道部隧道工程局葉翼先副總工程師負責審閱日本青木公司投標資料中技術部门的文件,隨後提出評審意見和需要進一步澄清的問題。這就需要評標專家能看懂英文投標資料,才气看出所存在的問題,對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除了和葉總經常討論外,還多次請教英文水平較高的王振信總和施總。投標單位補充澄清問題的資料後,施總組織兩輪評審會最後決定日本青木公司中標。後來我還跟隨施總去日本考察青木公司的盾構制造情況以及在盾構施工過程中參加盾構切樁和車站端頭井加固等問題的技術討論和咨詢。
其二,廣州地鐵1號線公園前站至體育中心站10個區間隧道原計劃接纳盾構法施工,但根據日本青木公司盾構掘進的速度可能無法按規定日期建成通車,所以施總讓我和葉翼先研究是否可以將這些區間隧道改爲淺埋暗挖法施工。隨後,我們進行沿線踏勘,了解沿線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地面建築物和地下管線路情況、有無施工豎井設置的位置等,最後提出烈士陵園站至體育中心站4個區可以接纳淺埋暗挖法施工,這樣不僅可以滿足總體策劃的工期要求,還可節省投資(简陋估計約2億元),論證報告經施總修改完善後上報市政府審批,此時已到大年三十,施總和我等一行人才回家過年。
1994年,施總率領我和周慶瑞等7人奔赴重慶,研究該市跨座式單軌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修改,以及參加由中國工程咨詢公司組織的評審事情。在建設過程中又多次跟隨施總去養馬河單軌梁制造廠研究單軌梁生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到西南交大參觀單軌梁承載力試驗過程,並提出試驗中尚需注意之處。隨後,我也被聘爲重慶市軌道交通專家組專家,繼續去重慶研究其他線路建設中發生的問題。
1995年,因地鐵造價太高,國務院曾發文宣布暫停地鐵建設項目的批審。施總認爲隨著都市經濟的發展,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地鐵肯定是要繼續修建的,因此,如何降低地鐵造價是保證地鐵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于是,他聯系北京交大聯合向工程院申請將該課題列爲“主動咨詢”項目,研究內容包罗:線路規劃與設計標准的研究等12項。該課題于2001年5月獲工程院批准,研究組成員包罗楊家齊、張彌、沈子均等12人,參加單位包罗北京城建院、北京地鐵公司、上海地鐵公司等10家單位。曆時2年項目組完成了全部預定的研究內容,並編撰了70余萬字的“降低地鐵工程造價及工程建設治理等若幹問題的研究”的報告,並于2003年6月3日經中國工程院上報國務院,2003年6月21日國務院溫總理對此報告作了親筆批示:“……對基本建設具有普遍意義”。
1996年,施總覺得地鐵涉及面廣,且各項技術都在日新月異變化,1958年唐山鐵道學院出书的納烏莫夫編寫的《地下鐵道》已不能滿足我國當代地鐵建設的需要,他決定重新編寫一本能反映我國地鐵建設經驗又包罗當代國際地鐵建設新技術的專著《地下鐵道設計與施工》。于是,他組織北京城建院的有關專家和我分工撰寫,並讓我和北京城建院總工程師沈子均協助他進行統稿,力求全書風格一致,內容協調,最後由施總親自定稿。該書于1997年4月正式出书發行,第一次印刷了3000冊,很快就售完,2003年又印刷了3000冊。其後鑒于北京、上海、廣州等都市地鐵建設接纳了许多新技術,積累了许多新經驗,同時《地鐵設計規範》又出了第2版,爲本書修編提供了更豐富素材。施總又讓我和其他專家對本書進行修編,並于2006年5月正式出书發行《地下鐵道設計與施工》第2版。
2000年,我向校领导建议聘请施院士为北方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并担任都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11月,施院士正式到校任职,他的主要任务是做勤学科建设、培养人材、科學研究。他前后共培养博士生22名,相助研究博士后9名。我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副导师协助施院士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科学试验、论文撰写事情。
70年來的教誨和友情我始終不能忘懷,施院士誨人不倦、嚴謹治學、嚴于律己、寬于待人的精神一直是我學習的楷模。以上絮叨不足以表達我對施院士忖量之情。
——張彌
作者簡介:張彌,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軌道交通指揮部專家委員會PP电子組組長、南京、重慶、蘇州、昆明等都市軌道交通專家委員會專家。